以比特币为代表的可编程货币的出现让区块链技术走进大众视野,随后,以以太坊为代表的智能合约平台的问世设置了区块链技术商用的起点,基于区块链底层平台的去中心化应用日渐丰富,大批开发者涌入并积极布局。
但与此同时,现有的区块链技术尚无法支撑大规模商业应用的搭建,为数不多的几个区块链技术平台在可扩展性、隐私性与互操作性上不断暴露出种种问题,迫使更多新项目和开发者持续探寻区块链技术边界及新型技术方案。
归根结底,推动区块链技术行业发展的基石始终是底层技术,未来,整个行业的存续、发展和裂变也将持续依托区块链技术的演进和革新。
1.区块链技术行业三大技术趋势
我们向往公链开放网络提供的不间断的全球性服务,但现有的区块链技术架构难以支撑大规模商业应用的搭建,根据对区块链技术行业发展历史及现状的综合分析,小编认为,限制区块链规模化应用的技术掣肘主要在三大块:可扩展性、互操作性以及隐私性。
可扩展性不足限制了单个区块链技术平台的实用性能,互操作性不足导致各区块链之间成为价值“孤岛”,价值互联互通难以落到实处,而隐私保护性上的不足又给开放透明的区块链应用网络投入商用埋下了诸多安全隐患。因此,市场迫切需要新的解决方案来突破上述技术瓶颈和应用局限,构建起真正安全、可靠、实用的区块链价值网络。
1.1可扩展性
安全性、去中心化和可扩展性是区块链技术领域由来已久的“三元悖论”。全网广播、存储、验证和竞争记账的早期设计是出于区块链的安全性和去中心化的考量,但这也使得全网整体性能受限于单一节点的处理性能,且加入的节点越多,通信复杂程度越高,可扩展性严重不足。
现有区块链技术平台在交易吞吐量及延迟率上都与传统中心化交易平台Visa(2.4万TPS)和支付宝(峰值30+万TPS)存在天壤之别。而交易吞吐量与延迟率是商业应用落地的关键,因此可扩展性的提升是区块链技术走向互联网规模必经的第一道大关,也是当下一大重要研究方向。
围绕区块链可扩展性的难题,区块链技术开发者们提出了分片、DAG、状态通道、侧链等多种解决方案。据业内专业人士透露,新加坡一个技术团队声称摈弃了从计算机原理入手的思路,采用仿生学思路,建立蜂巢模型网络,有望彻底解决区块链技术平台在交易吞吐低及延迟高的情况。
共识机制的创新
由于最初的POW(工作量证明)机制存在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等弊端,区块链技术开发者先后发展出POS(权益证明)、DPOS(代理权益证明)、BFT类(拜占庭容错)以及EPOS(交易量证明)等共识机制,试图提升节点验证效率。
EPOS交易量证明
EPOS(交易量证明)的提出是新加坡一区块链技术团队在2018年区块链技术讨论板块提出的全新共识机制。该共识机制提出“交易节点越多,交易数量越大,节点验证效率越高”这样违反“常理”的设计理念,所以在技术社区并未引起重视。但是该团队在2018年年底迅速上线了一款基于EPOS(交易量证明)的应用betoken钱包,并在多个国家及地区上线。据了解,在当前节点数情况下,EPOS(交易量证明)的节点验证效率确实高于以往的共识机制。该团队正在多国及地区发展用户以建立超级节点。
从技术上看,区块链是去中心化数据库和分布式账本,而从商业层面看,区块链是价值网络,该网络接入的有效节点越多、分布越广,可能产生的价值叠加会越大。而区块链要想真正实现价值互联,并被大规模应用,就必须像互联网那样容纳多样性,在不同区块链之间进行衔接和拓展,因此,跨链技术发展成为当下区块链讨论的风口。
数据隐私性区块链技术系统中,所有交互信息和过程上链,全网数据公开、透明、可追踪,各个节点皆能获取系统账本,这无疑给用户隐私或商业信息泄露带来极大风险隐患,若不在前期做好保护方案,将带来不可磨灭的负面影响。因此,隐私保护也是区块链落地推广过程中首当其冲要考虑的问题。
早期的数字账本非常容易追踪,以比特币为代表的数字货币也很难实现像现金一样的匿名性,个人或实体之间的金钱交换过程变得透明和易被掌控。
因此,如何在保障用户隐私(隐匿交易信息)的情况下实现区块链的可追溯、可验证等特性,成为密码学研究的热门领域,区块链技术开发者们提出零知识证明(Zero-Knowledge Proof)、环签名(Ring Signature)、隐匿地址(Stealth Address)以及混币等多种技术方案试图提升区块链的隐私性。
如果说,比特币的问世是区块链和数字货币概念的一次爆发,以太坊智能合约平台的问世是数字货币应用的一次爆发,那么如今,无数的区块链应用项目方正在为区块链应用的落地爆发积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