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敬德 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香港中华文化总会会长
香港“十四五”时期的发展有三大主题:一是回归,巩固发展拨乱反正、由乱及治的大好形势,实现主权回归后的第二次回归——管治权的全面回归,进一步促进人心回归;二是融入,巩固提升香港的竞争优势,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三是变革,加快推动经济社会变革,完善香港的资本主义制度,保障“一国两制”行稳致远。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专章规划了港澳地区的发展。要紧扣三大主题,把纲要对香港的发展要求落到实处。
拨乱反正由乱及治 实现管治权全面回归
与过去的五年规划相比,“十四五”规划对香港提出了更多政治任务:维护宪法和基本法确定的特别行政区宪制秩序,落实中央对特别行政区全面管治权,落实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和特别行政区社会大局稳定,坚决防范和遏制外部势力干预港澳事务。规划还要求,完善便利港澳居民在内地发展和生活居住的政策措施,加强宪法和基本法教育、国情教育,增强港澳同胞国家意识和爱国精神。
中央对香港特区的这些政治要求,主题可以归结为回归,就是完成香港的二次回归——管治权的全面回归和人心回归。具体抓手至少有四:(1)继续坚决实施好香港国安法,确保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2)切实完善香港选举制度,落实“爱国者治港”根本原则;(3)加强宪法和基本法教育、国情教育,增强港澳同胞国家意识和爱国精神;(4)继续在香港一些重要领域实现正本清源和拨乱反正。国务院港澳办主任夏宝龙曾严肃指出,“爱国者治港”的原则还没有得到全面落实;无论是在特别行政区的行政、立法、司法等政权机关,还是在区议会等非政权组织,以及教育、传媒等领域,尚未真正形成稳固的“爱国者治港”局面。这些领域无疑仍面临整顿和改革的艰巨任务。
巩固提升竞争优势 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香港发展的另一主题:支持港澳巩固提升竞争优势,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关于香港未来发展的定位,“十四五”规划大部分重复“十三五”规划的提法:比如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和国际航空枢纽地位,全球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国际资产管理中心,亚太区国际法律及解决争议服务中心;有些重复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提法:比如区域知识产权贸易中心,国际风险管理中心。支持香港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是中央2018年以后提出的,这次首次写进国家五年规划。
纲要中提出“支持香港发展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这是全新的提法,也是对香港的一个全新定位,显示中央希望香港在这方面发挥更大作用。香港多元文化共存,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香港中华文化总会衷心拥护中央的英明决策,一定更加奋发有为,利用香港国际性城市的特色和对外联繫广泛的有利条件,努力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宣介国家方针政策,讲好当代中国故事,讲好“一国两制”成功实践的香港故事,更好发挥香港在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文明互鉴、民心相通等方面的特殊作用。
关于香港与内地的合作,“十四五”规划的新提法,主要是将科创合作提到与经贸合作并列的重要地位,深港河套地区的合作也首次被列为四大重大平台之一,前海、南沙、横琴三大平台已在“十三五”规划中就提出。“十四五”规划还在《优化区域经济佈局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第三十一章第三节《积极稳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明确提出,加强粤港澳产学研协同发展,完善广深港、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和深港河套、粤澳横琴科技创新极点“两廊两点”架构体系,推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
香港要巩固国际金融中心等传统优势,增创新优势。中央殷切希望香港建成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将香港与内地的科创合作进一步提升至与经贸合作同等的水平,为粤港澳大湾区建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做出贡献。这是香港承担的重大责任和光荣使命,也是香港面临的艰巨挑战。创新科技产业佔香港GDP的比重,2008年至2010年为0.7%,2011年、2012年下降至0.6%,2013年至2017年恢复至0.7%,2018年、2019年分别微升至0.8%、0.9%。香港创新科技产业增长异常缓慢,在GDP中所佔的比重畸低,要将其发展成为香港的优势产业,仍任重道远。香港“十四五”时期需要在创新科技发展上取得重大突破,突破点是将香港创新科技从研发为主转为实体化和产业化。
背靠祖国是香港得天独厚的优势,香港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是大势所趋,但融入绝不是将香港引向内向化发展,而是在更高水平与世界双向开放,以更强的竞争力参与国际竞争。正如中联办主任骆惠宁在中联办2021年新春酒会上致辞指出的,香港自由市场优势和面向世界的格局不会变,且融入国家发展的空间会更大、参与国际竞争的底气会更足。用好共建“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重大机遇,当好国内大循环的“参与者”,做好国内国际双循环的“促进者”,增强香港经济的竞争力,香港这个家才会“风雨不动安如山”。
加快经济社会变革 完善港式资本主义制度
香港自开埠以来,发展模式一直维持相对原始的资本主义——“大市场、小政府”、更重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从来没有实行二战后在全球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地区盛行的凯恩斯主义,未能跟上资本主义世界更重社会建设、社会福利和公平正义的发展趋势,使贫富差距悬殊等深层次社会矛盾越来越尖锐,也使港式资本主义越来越失去生命活力。香港要实现长治久安,必须加快推动经济社会具体制度的变革,完善香港的资本主义制度,切实增进广大市民的福祉,这是“一国两制”行稳致远的重要前提条件。
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强调香港要有效解决深层次矛盾。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韩正特别点明香港要真正开始解决住房问题。中联办主任骆惠宁曾强调指出,香港市民“习惯的生活方式不会变,且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步伐会加大、广大市民的生活质量会提高。拿出更加精准有效的施政措施,逐步破解就业、收入、土地、房屋、医疗等重大民生问题,解决影响广大市民生活的深层次矛盾”。
认真领会和切实落实中央的要求,一是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步伐要快;二是施政措施要更精准有效,必须坚决搬掉安居难、贫穷两座大山;三是必须破解深层次矛盾。
加快推进香港经济社会变革,是不能回避的课题。加强社会建设,完善社会保障、社会福利制度和劳工制度,是普遍增进港人福祉的必由之路。坚定破除既得利益集团对施政的阻碍,更好协调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关係,为最广大的市民创造安居乐业的环境,则是施政的根本目的和永恒追求。